全国气排球联赛西南赛区首战李子说球明日足球比赛预测推荐足球球星带来的文化意义
跳伞,曾是重庆运动员的强项,他们创下过若干世界纪录。这些纪录常常伴有风险,风险与机遇同在,这或许与重庆人的个性有关:耿直、率性、敢冒险。
1959年6月29日,成都,太平寺机场上空,一架苏安-24型运输机发出沉重轰鸣。机翼下,初夏的田野一片油绿。机舱内,一群年轻姑娘身背伞包,不时低语。
教练员故作轻松地抖了抖牵引杆上的伞扣,笑道,“大家不要紧张嘛,放松点!都跳过那么多次了,不要怕!”一个秀气的姑娘大声说:“教练,我们没怕,我们是想创造纪录呢!”
这个姑娘叫赵成英,16岁,是来自重庆七中的高中生。从1954年起,七中就按照要求开展国防教育,成立了跳伞队。赵成英在读初中时被校方选中,但必须过两关,一是家长关,二是本人心理关。
毕竟,跳伞是一项与危险相伴的运动,然而那时的家长,只要听说是“公家的事”,几乎毫无例外地支持。至于个人心理,直白说就是看胆子够不够大,毕竟,最开初要从几十米高的伞塔往下跳,有的孩子跳过一次就再也不去了,说“看到那么高就腿肚子抽筋”,校方也不勉强。
赵成英属典型的重庆辣妹子,性格开朗、胆大心细,加入校跳伞队后,她如鱼得水,颇得其乐。
其实,在1958年入选四川省跳伞队前,赵成英的跳伞经历,还局限于每周两次在两路口跳伞塔的规定动作。当一帮少男少女动作娴熟无误后,省队来选人的教练,主要任务是测试心理。
教练会提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以测试队员的反应和胆识。赵成英通过了测试,来到成都,开始了机跳。
她心理素质奇好,觉得机跳和塔跳没啥区别,无外是高度高一点,空中的风大一点,但只要按操作规程做,几十米和几千米是一样的。
不过,今天的情况不同,这是第一届全运会前的选拔赛,西南片区5省的跳伞精英都集中到成都,要一拼高下,连身经百战的教练都略显紧张,可赵成英依然很轻松,她鼓励姐妹们,“莫慌莫慌,就和平时一样跳嘛。等会儿你们跟紧我就是了!”
机舱红灯“呜呜”响起,舱门徐徐打开,云在机翼上方飘,再往上是蔚蓝的天。赵成英深吸一口气,对身后一笑:“来嘛,跟紧我!”说罢,“嗖”地一下跳出舱门,姐妹们也紧跟着跳了出去。伞花绽开了。伞花落地了。
这一跳意义非凡,赵成英和她的姐妹们,以平均距靶心7米的成绩,打破女子日间600米集体定点世界纪录,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庆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此后,赵成英再接再厉,破600米、1000米、1500米世界纪录。1965年12月23日,赵成英、亢毓屏、马密等重庆七中姐妹在成都以4.06米的成绩,打破女子1500米集体定点跳伞世界纪录。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现阶段开展军事体育的初步意见”,目的是在广大群众中,培养具有一定军事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国家武装力量后备军。
这成为新中国体育史上的一次分野,即我国体育运动由国防体育和竞技体育两部分构成。国防体育主要包括跳伞、滑翔、航模、射击、摩托车、无线电测试等项目,旨在培养后备兵员,为国防建设和生产建设服务。
国防体育主要在北京、上海、青岛、重庆等十几个有条件的大城市举办,全国先期建立国防体育活动场所163个,有119万人参加。
重庆全市积极行动,除市体工队外,沙区作为学校的重点当仁不让,重庆一中、二中、三中、七中、八中及重庆大学等,分别组建起航空模型小组、跳伞队、射击队、无线电测试小组等。
那么50年代,重庆的国防体育、特别是有天空之花美誉的跳伞最抢眼、最有利的条件是什么呢?
跳伞塔位于渝中半岛两路口。对重庆人来说,在相当时期内,它是这座城市的天空符号,已深深烙在重庆人心里,无法抹去。
1941年10月,国民政府为培养抗战航空人才,在重庆修建我国第一座跳伞塔,1942年3月完工。
跳伞塔外形为圆锥体,塔高38.29米,塔底直径3.5米,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塔上有挂伞钢臂3只,可各悬一伞进行训练;塔内安装有夜航灯、避雷设备等。
据陪都《大公晚报》报道,1942年8月14日,为纪念中国空军节,重庆举行第一次伞塔跳伞比赛,掀起一股跳伞热。据统计,从1942年至1946年,参加跳伞的人数近8万人。
70多年来,跳伞塔已经成为重庆的一个重要地标,它不但是中国也是亚洲的第一座跳伞塔,而且是亚洲仅存的二战跳伞塔。
1949年重庆解放后,跳伞塔修葺一新,成为国防体育运动的训练场所,1954年建立重庆跳伞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一些世界纪录创造者如王素珍、赵成英、张保琦、张建中等,均先后在跳伞塔参加训练。
2000年,跳伞塔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犹如一个精神符号,矗立在大田湾体育场,见证着历史。
原重庆二中射击教练李继奎告诉笔者,70年代他训练二中射击队时,间或也客串一把,带过几次校跳伞队。
“我的任务是把娃娃们安全送到跳伞塔,又安全接回校。我一般就在塔下等他们。有一次,娃娃们非要我去跳,我不肯,他们笑,说你还是老师呢,怕啥呢?那时我年轻,心想别让娃们小瞧了自己,于是就挂了上去。老实说,虽然塔很高,但我不恐高,然而随着铃声一响,伞啪地一下脱了钩,那一下难受惨了,从此,我再也不跳了,不是胆小,是心头真的遭不住。现在想起来,我们二中的张保琦、张建中可以在几千米的高空随便跳,那该有多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啊!”
李继奎称,跳伞时着陆动作很重要,如果着陆不当,单脚、脚尖或者后脑勺着地,很容易受伤。有时风一吹,会将伞连同人吹向塔身,为了防止碰塔,就要牵引绳索避开,千万不能用脚去蹬塔身,否则就要出事故。
重庆在50年代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世界级的跳伞运动员,但如果今天有哪个少年要想学跳伞,几乎是天方夜谭:自备设备价格不菲、保险价格不菲,一次机跳一个人得花五六千元。
那时张保琦已经是四川跳伞队教练,他也是重庆二中出去的,60年代初曾创造过世界纪录。
市二中恢复跳伞训练,招了二三十个男孩子,张保琦回学校选人时,张建中被选上了。张保琦为何选他?“因为这个崽儿胆子大。”
张建中果然胆子大。1978年进四川省跳伞队时,他只有15岁。此前,张建中只跳过伞塔,没跳过飞机。
当第一次机跳时舱门打开后,队员们面面相觑,不敢跳。年龄最小的张建中拨开众人,对教练说:“我来跳第一个吧!”
胆大、心细、严谨、能控制情绪,是这个重庆少年的特点。张保琦刻意培养他,张建中迅速成长为省队骨干。原空15军退役军官杨政华告诉笔者,跳伞的技术特点除要求踩点准外,最重要的是看谁开伞迟。这与当年国防体育的追求有关:开伞迟即下降速度快,目标不易被地面击中,但时间掌握至为关键,太早,无成绩,太晚,很可能摔成肉饼!
张建中从1978到1982年,先后10次创(破)全国纪录。在国际比赛中,他7次破全国纪录和获全能第一名。1982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的中国、西德、奥地利三国跳伞比赛中,他以5.6秒的成绩打破男子2000米个人特技世界纪录,这一纪录保持至今。1985年,他成为我国第一批国际级运动健将,年仅22岁,被媒体称为“山城飞来的鹰”。
张建中现居成都,任职四川省航空学校。退役后他十分低调,直到2008年6月18日,奥运火炬传到成都时,他被推举为火炬手,媒体才重新关注他。问及当年在郑州创造的世界纪录为何无人打破时,他解释称,“这个项目后来被撤消了,因此这个世界纪录就一直由我保持了。”
真实、坦率地面对生活和荣誉,始终保持一个重庆人耿直的个性,这就是张建中。
“中华体育精神颂——重庆体育故事征文”由重庆市体育局、上游新闻共同主办,欢迎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参与,年底将评选出50件优秀作品给与表彰,编辑成册,后续还有可能改编成微电影或者有声读物。
版权声明:本站严格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仅分享已标注来源的公开事实信息,不复制原创内容。若权利人认为内容侵权,请于30日内联系,我们将立即核实并删除。网站邮箱;leyu666@gmail.com 通知邮箱谢谢!